近期在公司党支部、团支部的组织下,我认真阅读了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》这本书,该书讲述了习近平从16岁到22岁这段时间在陕西梁家河插队的故事,再现了习近平青年时期的艰苦生活的成长历程。读完这本书后,我的心情很复杂,我觉得自己很庆幸,在出生时那个时代已经结束,能够吃饱穿暖,能够上学求知,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;但同时我也很惋惜,惋惜自己没能在那个物资匮乏,生活困苦,却人心齐聚,奋力生产的环境下去体验生活的苦乐艰辛,去感知人与人之间的聚合离欢。孟子说: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。没错,回顾我的青年,一直是衣食无忧,在学校与家的两点一线里走完的,直到大学毕业才迈出校门,走入社会。是的,我没有机会再去经历过去那种生活的苦难,但是,这本书却是我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,是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航标。
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黄土高原的一个偏僻小山村,一干就是七年,可以说,这7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最宝贵的青春时光。在工作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的环境下,年轻的习近平总书记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、人生观、世界观,坚定了自己共产主义信仰。反观我们的周围,有多少青年缺失信仰,精神萎靡不振,整天浑浑噩噩的度日,甚至还自以为是,每天喋喋不休的传播负能量,这些都是我们当代青年应该摒弃的。我们应该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,做共产主义理想的忠实信仰者和坚定的实践者,学习有目标,工作有动力,干事有方向,时刻保持青年应有的激情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,从书中我们可以深切的体会到,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年时代经理的艰苦磨砺和考验,也正是这种磨砺和考验,更加坚定了他的共产主义信仰、社会主义信念和“革命理想高于天”的豪情。这对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,引导当代青年深刻认识国情,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,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,把握青春成长方向,坚定道路自信、理论自信、制度自信、文化自信,永远坚定不移跟党走,有重要意义。
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农村,一直心系群众,一心想着让群众过上好日子,他从群众需要出发,做了很多群众需要的好事。办过扫盲班,把农民组织起来学文化,让目不识丁的农民有了文化,有了知识,也增长了见识,“知识改变命运”,只有有了知识才能更好了去建设家乡、建设祖国,实现共产主义理想。他还在陕西建了第一口沼气池,解决了当时陕北农村燃料缺乏的老大难问题。他还打了井,办了铁业社,缝纫社代销店等等,七年里,他把自己当做“普通农民”把自己看作“黄土地的儿子”,与梁家河的乡亲们在思想上、在情感上打成一片、融为一体,从心里想着群众、念着群众,一心一意为群众谋幸福。我们青年也应该继承前辈的这一传统,心系群众,全新全意为人民服务,把这一宗旨当做自己的人生理想。
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把学习当做一种精神追求,有强烈的学习欲望,始终在如饥似渴地学习。在陕北梁家河时候,他还带了两箱书,他总是在分秒必争的学习,白天劳动间隙,晚上在煤油灯下看着像转一样厚的书。他在学习时还注意讲究方法,相互对比,相互印证,从而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掌握所学的知识。正是由于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对知识的储备,对知识的海纳百川、孜孜以求,才有了后来不断发展的潜力和为人民办实事好事的能力。青春成长的阶梯是不断的学习,我们青年也要像习近平总书记一样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,作为一种精神追求,积极向书本学习,向实践学习,想人民群众学习,广泛涉猎,深入思考,努力提升综合素质。
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》向我们真实的展现了,一个青年如何不畏艰难,去努力锤炼自己,并让自己成长起来的故事。
“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” 青年的磨练是一种财富,能让我们更加坚强,就让我们迎着艰难,一起继续循着前辈们征程,共同迎接本该属于我们自己的青春的历练吧!